创新•聚力•共赢丨第3届中国肿瘤创新论坛在博鳌盛大召开

发布时间:2023-05-12浏览次数:5843次

创新•聚力•共赢丨第3届中国肿瘤创新论坛在博鳌盛大召开


由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主办,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传播学专业委员会、Cancer Innovation编辑部学术支持的“第3届中国肿瘤创新论坛”于2023年4月29日在海南博鳌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以“创新•聚力•共赢”为主题,汇集肿瘤基础和诊疗领域知名专家及跨学科领域专家,旨在探讨肿瘤防治理论研究新成果,传递肿瘤学未来发展新趋势,共同助力中国肿瘤事业再攀高峰!

论坛开幕式

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文秀先生,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符干先生,论坛主席、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马飞教授,以及肿瘤相关专业的临床专家、基础专家、药学专家、出版界代表、媒体界代表等100余人参会,业内多家权威媒体同步直播,近5万人次线上观看。开幕式由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李姣秘书长主持。


论坛主席马飞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参会领导、专家同道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海南同道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在全球范围内,肿瘤仍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在中国,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升高,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肿瘤防控事业和肿瘤5年生存率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距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在既往的三年中,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从学术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但是肿瘤防治事业任重道远,需要在座的各位专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为我国肿瘤防控事业贡献力量!

640-1.jpg

马飞教授致辞

李文秀副主任通过线上致辞,他代表海南省卫健委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海南卫生健康事业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目前海南正在进行自由贸易港的封关运作的建设,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海南卫生健康事业也将得到充足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要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推动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卫生健康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确立了在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的目标,正在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能够为老百姓谋福祉并带来更好的获得感,希望大家能够借助本次论坛的平台,围绕肿瘤诊疗进行交流和互动,为提升肿瘤诊疗的水平而努力,为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640-2.png

李文秀副主任讲话

符干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乐城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唯一的“医疗特区”,拥有独一无二的创新政策与区位优势。乐城先行区这块“金字招牌”正在持续释放魅力,受到国内医疗机构、药械研发机构、全球知名药械企业的青睐。截至目前,乐城先行区已引进临床急需进口药械超300种,比预期的2025年提前近3年基本实现医疗技术、设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目标。在特许医疗政策的支持下,乐城先行区已逐渐成为国内肿瘤患者触及海外抗癌新药的“快车道”。

符书记表示非常期待在马飞理事长的带领下,在研究院全体专家的通力协作下,未来研究院在乐城先行区继续推动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成果落地,让更多超级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人。

 640-3.jpg

符干书记讲话


 640-4.jpg

李姣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管理创新论坛(肿瘤日间诊疗论坛)

管理创新论坛(肿瘤日间诊疗论坛)共设置3场项目启动、5个专题与点评讨论。该环节分别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松杰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薛冬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主持。

 640-5.png

会议主持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曲秀娟教授、崔久嵬教授、王树森教授、史业辉教授、沈松杰教授、薛冬教授、廖宁教授、张剑教授)


中国肿瘤日间诊疗规范化建设行动启动仪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薛冬教授作了《中国恶性肿瘤日间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及经验分享。薛教授对《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恶性肿瘤日间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进行了对比。日间病房角色定位明确,为抗肿瘤药物治疗平台科室。对于DRG的管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将压力传递到临床科主任,科主任以规范化开展肿瘤诊疗工作为导向,医院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费用消耗指数进一步分析药占比和耗占比。

薛教授总结了研究院在推动日间诊疗亚学科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对患者的价值、对医疗机构的价值、对医疗行业的价值,相信医保部门会因此而发生联动,真正地认识到日间化疗服务模式的价值和意义,在医疗费用的给付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肿瘤患者。

 640-6.png

薛冬教授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予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树滨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唐域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闪闪教授,分别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结合各自医院开展日间诊疗的影响和获益以及在联通医保方面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碰撞,迸出智慧的火花。

 640-7.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任予教授、王树滨教授、唐域教授、陈闪闪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分享了《肿瘤治疗模式转型探索—平衡患者生存获益与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超过80%,相较于其他高发肿瘤临床治愈机会更大。然而,在大量医疗资源分布尚且不均的国情下,乳腺癌实现治愈的路上仍有诸多挑战。

马教授表示,目前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都开展了日间医疗。随着患者需求持续增长,日间医疗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效能,而肿瘤皮下制剂的出现,将助力医院进一步多维度释放医疗资源,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分级诊疗模式下,通过标准化建设,提高不同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规范化、同质化治疗。

 640-8.jpg

马飞教授作报告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巧佴医生介绍了《日间诊疗随诊随访系统》。她在分享中提到,一套科学、专业、高效的患者管理系统对于日间诊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让患者安心,也可以让医生放心。并从多种适用的日间诊疗管理模式、实现日间诊疗全程化管理原则、如何助力日间诊疗实现规范化收治标准以及提升医院管理流程和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对日间诊疗患者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

基于医疗大模型并结合马飞教授团队的专家知识和经验,研发了日间诊疗中心随诊随访系统和智疗医生工号001小飞侠,期待依托这些系统,助力日间诊疗中心高效率规范化运行,提升患者体验,减轻医生负担,助力患者康复,实现肿瘤患者的“全方位、全周期”两全管理!

 640-9.jpg

李巧佴医生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予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梅志红护士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宋萍护士长,分别就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个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待遇)、三个转变(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人才技术要素)指导方针,针对肿瘤日间诊疗深化创新及日间学科下肿瘤专科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40-10.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任予教授、梅志红护士长、宋萍护士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作了题为《三代长效升白针为日间诊疗保驾护航》的报告。张教授分别从背景、艾贝格司亭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用法推荐三方面展开了介绍。全球化疗患者数高,超过1/4是中国患者,骨髓抑制性化疗方案导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高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患者存在巨大危害,规范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预防,可为肿瘤化疗患者带来多重获益。但目前G-CSF使用尚不规范,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管理亟待解决。

艾贝格司亭α作为全球首个第三代双分子G-CSF-Fc融合蛋白产品,有持续保护作用,第3、第4周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长效G-CSF,且不易致敏,化疗结束24h后即可给药,是有效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优选药物。

 640-11.jpg

张剑教授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予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暨柳州市工人医院)冯成军教授,分别就日间诊疗模式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精准预防和长效生白针预防时机的选择展开分享和热烈的交流。

 640-12.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任予教授、吕铮教授、冯成军教授)

 640-13.jpg

中国日间诊疗规范化输注中心启动仪式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斯丹教授从肿瘤患者静脉导管概况、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治疗与预防等环节分享了《静脉导管的科学管理》。

李教授表示,肿瘤患者的静脉导管使用率非常高,导管使用伴随着患者治疗的全程,其良好的管理与患者教育极其重要。导管相关并发症可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整体愈后,需要引起重视。导管相关并发症重在早期预防和快速识别,尽早给予临床干预。最后李教授总结到,静脉导管的管理需要医护患三方共同努力与配合。

 640-14.jpg

李斯丹教授作报告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翟振华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吕丹医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薛嵋护士长,分别就肿瘤患者化疗静脉血管通路的选择策略、肿瘤患者静脉导管的风险管理经验、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展开激烈讨论与交流。

 640-15.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翟振华教授、吕铮教授、吕丹医生、薛嵋护士长)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分享了《建设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抗体偶联药物规范化输注中心与培训基地的价值》。马教授以精准医学的发展与挑战开篇讲述,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DC)随生物制药革新,在临床开展了大量探索,表现出了超速的发展趋势,虽然ADC在疗效上的突破有目共睹,但由于靶向性和效应分子不同,不同ADC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同。目前已上市的14个ADC药物中有11个存在FDA黑框警告,比例高达78.6%。

马教授指出搭建以患者为中心的ADC规范化输注中心,从治疗的前中后,满足患者不同需求类型,并及时进行患者随访以提升治疗效果。积累患者数据可以为未来ADC药物输注管理/不良反应管理提供宝贵经验。随后针对ADC规范化输注中心的配置要求、规范化收治标准及流程、院外管理、带来的获益、工作规划以及未来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享。

 640-16.jpg

马飞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陆劲松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郑晓娟教授,分别就ADC药物的异同、不同载药ADC药物的交叉耐药情况、新型抗HER2 ADC药物的全程输注安全管理进行了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并对构建ADC药物规范化输注中心与培训基地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640-17.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王树森教授、史业辉教授、陆劲松教授、刘健教授、郑晓娟教授)

 

640-18.jpg

抗体偶联药物规范化输注中心与培训基地战略合作项目启动仪式


诊疗创新论坛

学术盛宴,精彩继续!下午的诊疗创新论坛共设置3场学术成果发布仪式、5个专题与点评讨论。该环节分别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南昌市第三医院曹亚丽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陆劲松教授主持。

 640-19.png

会议主持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张莉莉教授、刘健教授、孙涛教授、廖宁教授、曹亚丽教授、史业辉教授、陆劲松教授)


 640-20.jpg

《中国晚期HR+HER2-乳腺癌患者疾病负担与生活质量白皮书》发布仪式

来自乐活者联盟的杜庆洁老师以“《你并不是孤勇者》——108位乳腺癌患者的生命热度”为题进行了温暖又富有力量的分享。

铿锵玫瑰战友团是一家由患者自发组织的公益组织,意在集结相同经历的姐妹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传递正能量,给予战胜病魔的信心!在铿锵玫瑰战友团成立十周年之际,《你并不是孤勇者》——108位乳腺癌患者的生命热度正式出版,这是国内首本以人文关爱角度关注乳腺癌患者生存现状的书籍,也是中国乳腺癌患者疾病负担与生存质量的一本别样特殊的白皮书。讲述了108位患者涅槃重生的故事,3位院士、22位各界专家倾力为生命勇士发声。她们勇敢地直面癌症,同时战胜病魔与心魔重新活出自我,成就了自己,也成为照亮彼此的生命之光。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予以这个群体更多理解,更多鼓励。

 640-21.jpg

杜庆洁老师作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解读了《中国晚期HR+ HER2-乳腺癌患者疾病负担与生活质量调研结果》。史教授分别从项目背景、受调研患者人群特征、HR+ 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现状、HR+ 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经济负担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史教授表示,基于中国乳腺癌患者“年轻化,确诊时尚未绝经”“确诊多为早期,但疾病进展速度快”“HR+ HER2-占比最多”的疾病特点,开展了这项疾病负担调研。

绝经前患者疾病特点、疾病进程、治疗目标与绝经后患者均不同,调研结果证实长生存、高质量生活是医生和患者治疗的共同期待,体现了权威指南对临床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CDK4/6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已经成为医生处方的首选方案,占比50%,但目前需要一款兼顾延长生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CDK4/6抑制剂,填补中国市场的临床未满足需求。绝经前患者年总经济负担是绝经后患者的2.2倍,绝经前患者尤为特殊,无论是疾病严重程度、治疗目标、经济负担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绝经后患者的巨大差异,应给予和绝经后患者同等的关注。

 640-22.jpg

史业辉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松杰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分别就中国晚期HR+ HER2-乳腺癌患者现存的未满足的需求和处绝经前患者药品特殊性考量进行细致探讨和经验交流。

 640-33.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王树森教授、沈松杰教授、吕铮教授)

 

640-24.jpg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绿宝书发布暨指南巡讲启动仪式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从指南更新要点、最新临床试验数据及诊疗策略等方面,解读了《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

樊教授提到,2022版的指南更新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治疗推荐更为细化,同时对于争议性的治疗难点进行了总结,为医生的临床决策树立新的标准。指南历经多次更新,始终将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放于首位,力争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为规范和实用的诊疗建议。

 640-25.jpg

樊英教授作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树滨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闪闪教授,分别就《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的重要更新内容以及对于临床实践的作用和指导意义,交流思想观点,共享学术智慧。

 640-26.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史业辉教授、王树滨教授、陈闪闪教授)

 

640-27.jpg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仪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占美教授从ADC药物的介绍、ADC药物的结构设计和作用机制解析了《新一代抗HER2 ADC药物的药学机制及临床应用》。HER2是一个经典靶点,目前ADC药物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已至第三代ADCs。ADC药物是过去十年中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最成功的进展之一。

新一代HER2靶向ADC具有更加优越的活性,可能在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中有效。ADC抗体靶标范围拓展,linker技术优化以及payloads创新开发促进ADC药物的发展,而ADC技术发展的难点在于linker技术。

 640-28.jpg

占美教授作报告

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分别就新一代ADC药物的优势、在HER2阳性晚期二线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地位和格局以及临床应用期待进行了有高度、有深度的分析与讨论。

 640-29.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孙涛教授、樊英教授、吕铮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分享了《CDK4/6抑制剂引领HR+ 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张教授从CDK4/6抑制剂引领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延长患者总生存、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张教授指出,目前,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百年之路已逐步进入精准靶向治疗时代,而CDK4/6抑制剂联合ET为国内外多部指南共同推荐的晚期一线首选方案。瑞波西利是唯一一个在3项III期临床研究中均取得显著OS获益的CDK4/6抑制剂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取得总生存和生活质量显著获益的CDK4/6抑制剂。张教授表示非常期待未来能够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或者特殊的评价方法,找到一款或者两款最适合当下某个患者治疗选择的CDK4/6抑制剂。

 640-30.jpg

张剑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杜彩文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松杰教授,分别就临床治疗选择中OS获益绝对值对肿瘤治疗疗效评估、国内外指南更新对目前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的影响展开讨论。

 640-31.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王树森教授、杜彩文教授、沈松杰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廖宁教授就《乳腺癌骨健康全周期规范化管理指南》制定背景、早期乳腺癌患者骨健康管理、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健康管理、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等维度进行了解读。

乳腺癌进入慢病化管理,骨健康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存,规范化骨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应贯穿于全程、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中。骨改良药物是乳腺癌骨健康管理的基础治疗药物,应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骨转移的预防和治疗,应遵循早期、长期、规律用药原则,但骨改良药物长期应用,应重视其不良反应的管理,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骨改良药物。

 640-32.jpg

廖宁教授作报告

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分别就《乳腺癌骨健康全周期规范化管理指南》对乳腺癌患者的骨健康管理带来的改变、骨改良药物在乳腺癌骨健康全周期规范化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骨改良药物的选择和不良反应管理等内容,各抒已见,进行交流和探讨。

 640-33.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刘健教授、张剑教授、吕铮教授)


学术创新论坛

学术创新论坛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钱海利教授主持。

 640-34.jpg

会议主持

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孙宇编审分享了《肿瘤创新》-英文期刊的创新发展。Cancer Innovation作为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的官方刊物,鼓励肿瘤创新、促进交叉融合,专家队伍覆盖肿瘤临床专家、肿瘤药学专家、临床研究者及机构负责人、生物统计学家、基础医学家、工业界科学家及其他相关行业专家,已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期刊,同时被国际数据库Scopus、DOAJ、CAS正式收录。

目前杂志构建了全方位的国内外宣传矩阵,并利用各种学术活动进行了期刊和文章的宣传。在出版方式和内容方面,紧跟国际出版潮流,为作者减负,通过开放获取、自由投稿格式、图片摘要、贡献者角色分类,把握出版趋势,践行最优出版措施。

 640-35.jpg

孙宇副总编辑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针对目前肿瘤医师在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方面的阻碍和困难及需要加强和突破之处进行了观点交流。

 640-36.png

讨论嘉宾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王树森教授、马飞教授、张剑教授)

 

圆满落幕

至此,第3届中国肿瘤创新论坛在专家们的激烈讨论中落下帷幕。论坛始终秉承“创新•聚力•共赢”的理念,传递肿瘤领域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进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而努力。